陈永堂:守卫普洱
  • 文/《中华英才》记者 马可 图/林军

    余秋雨先生在《极端之美》一书中,把书法、昆曲、普洱茶三者称为中国的文化极品。在我看来,所谓极端之美,却恰是寻常,要写字,就磨墨;要看戏,就买票;要喝茶,就煮水。写了,听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细细比较,四处请教,终于,懂了。

    因为极端之美,也因极端寻常,围绕着普洱茶,在最近的20年中,各色人等,推波助澜,掀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在2005年前后的数年中,对越陈越香的片面宣传、理解和追求,严重扭曲了普洱茶的品质真相,也背离了普洱茶悠远厚重的文化内涵,普洱茶数度上演了大起大落的悲喜剧。而普洱茶,依然在那里,生态的大叶,极简,却散发着神秘的迷人之美。

    2007年暴跌之后,许多普洱茶界有识之士呼吁,开启科学普洱的时代,让普洱茶回归寻常的饮用本质,更有痛心疾首的茶人喊出守卫普洱的誓言,保护普洱茶这绝世之美,陈永堂便是其中之一。

    20多年前,陈永堂与普洱茶偶遇,此后便再未离开。不论涨落,他从不为所动,他不喜欢、也从不参与市场炒作,而是全身心投入普洱茶仓储的研究和实践,并由此追溯到种茶、制茶,他将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过程,纳入到研究范围,并在每一个环节都全力倾注心血,形成科学的数据。

    陈永堂认为如此普洱茶乱象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经历大起大落的普洱茶产业受到严重伤害,原因在于行业缺少品质标准、品牌认证、质量鉴定,简言之,就是缺少科学规范的品质及行业标准。

    在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中,陈永堂探寻着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秘密,成为中国普洱茶专业仓储的引领者,和科学普洱的践行者。

    1995年品牌创立,陈永堂就把追求普洱茶品质的极致作为使命,双陈普洱是第一家只收藏生产高端普洱茶的品牌,他收藏的普洱老茶无论从数量还是品质都堪称个中翘楚,成为普洱茶珍贵的范本。他选用最好的普洱古树春茶作原料,聘请最优秀的制茶大家,结合几乎已近失传的制茶古方与现代工艺,制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质普洱茶。

    在双陈总部树影婆娑的茶亭,陈永堂燃起炭炉,烹煮山泉水,酌取普洱茶,投注紫砂壶,待沸水入壶后,我们便在袅袅的水雾茶香中,开始了与岁月的对话。

    呕心沥血 寻访普洱遗珠

    上个世纪90年代,陈永堂初开始收藏普洱茶,别人藏茶是藏新卖旧,而他是只藏不卖。

    那时候,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陈永堂结识了一位派驻香港的新加坡人先生,在他那里,陈永堂第一次品尝到普洱茶,独特的味道带来的口舌体验让他欲罢不能。先生说,这普洱茶是解放前在大陆开杂货铺的爷爷储存的,带到新加坡也有几十年了,他的肠胃一直不好,自从坚持喝它,肠胃慢慢好起来。这让陈永堂非常惊讶,临别,先生送给陈永堂一饼普洱茶,如获至宝的他收到了自己人生第一个普洱藏品。

    广东人嗜茶。在那之前,我就走访了祖国各大名茶产区,龙井茶产地杭州梅家坞,信阳毛尖产地河南信阳,铁观音产区福建安溪,滇红产区云南凤庆等地,可谓遍品名茶。普洱没有绿茶的清香,没有铁观音的甜香,也没有红茶的浓香,普洱的香是丰富的,每一片都有不同的味道,有山韵的芬芳,有野花的清香,有树木的醇香,有太阳晒过的干爽味道,还有云南高原特有的空气的味道……冲一泡普洱茶,从始到终,你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就像人生百味。所以我始终对普洱情有独钟。陈永堂发现普洱茶不仅有健身的功效,最吸引人的是它层次丰富的口味,而它深厚的味道又那么值得流连与探究,从那时,其他茶放下了,普洱茶于他,就放不下了。

    1993年的一天,年轻的陈永堂背起行囊走进滇南高原,去寻访他心目中神奇的普洱家园。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易武、布朗、巴达、南糯等普洱茶产区自古就是优质普洱茶发源地,在那里,百年千年古茶树都生长在原始密林中,交通不便,他徒步走近一座座令普洱茶人景仰的古茶山,探访一株株几百岁、上千岁的古茶树。

    从那之后的20多年中,陈永堂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乡,他每年都要回到这里。在这里,他结识了傣族制茶专家杜琼芝、拉祜族种茶专家老茶树曾云荣、彝族小伙于大海,还有很多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瑶族、苗族的茶农。

    陈永堂对年份普洱茶珍品的痴迷,就像有些古玩收藏家对心仪的藏品一样。他颇沾染收藏家之癖,只藏不卖,到现在为止他所收藏的普洱茶精品品种丰富,数量之巨无人可比。图利之人重金来求他却不舍,但遇到懂茶之人,他可以分文不取友情奉送,还为好茶有好去处而心满意足。和知音好友甚至一面之交的茶友冲泡一壶孤品普洱茶,更被他视为最快活之事。

    回顾收藏之初,陈永堂感言自己是孤独的。年迈的父母对于家里学问最高又聪明沉稳的小儿子一向宠爱,但对于他投入大量的财力及精力买回大量的普洱茶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忧虑,面对父母担忧的目光和欲言又止的尴尬,陈永堂非常清楚,但他知道思想传统的父母无法理解自己所思所想,解释只会带来更多的误会。于是那个时期他回家专赶饭点儿,埋头就吃,推说加班吃完推碗抹嘴就走,他不忍心看年迈的父母担心的眼光。朋友们也不理解他,因为关心也经常劝说。这时的陈永堂沉默又孤独,那是陈永堂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

    茶亭中,陈永堂又重新冲泡一款96年的普洱生茶,他品尝着茶汤的味道,那树木的香气让他回忆起那一年,他做的最疯狂的事。

    那时,他遇到一批好普洱,如获至宝,马上和茶厂谈好价格全部收购,自己回东莞筹钱。在回去的路上陈永堂犯愁了,20万对自己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再说常年收购普洱茶,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存款了,为此去找人借钱也张不了这个嘴。实在没办法了陈永堂想打退堂鼓,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陈永堂回到家咬着牙把婚后买的新房卖了30多万。事实上那批普洱茶也给了他疯狂的回报,到今天增值几百倍。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陈永堂身上发生的非常多,有些类似古玩行里的捡漏儿。当然,陈永堂貌似疯狂的举动,是有他的理性判断为依据的:他发现同样的普洱茶在西双版纳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但出口后普遍卖到80,90元甚至100,而且存得越久价值越高。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普洱茶的真实价值很快就会回归。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云南普洱茶有多个市场主打品种,市场价格随岁月增加,价值变化非常明显。如1993年的7542,它是一款生茶,在1996年售价是5.2/片,在2004年售价已经是1200/片,2013年更是售出9600/片的价格;还有两个同年生产的生茶品种,分别是75328582,比7542增值更明显,现在价格已超万元每片。普洱熟茶也不例外。例如:1998年的7572,当年售价是9.3/片,现在已经售价为3000/片。陈永堂认为,增值原因有多个方面:第一,当年普洱茶价格被严重低估;第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洱茶的本质和本性,已被更多人认知了,如保健功效、耐存放特性等等,普洱茶的使用者明显增加,市场需求量增多;第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使它具有收藏价值,时间优化质量而升值;还有一个因素也需要考虑,就是物价指数每年正常上升。

    对于2006年至2007年普洱茶疯狂的行情,陈永堂依然是冷静又理性。当年份普洱茶的价格被疯狂炒作,他作为业内有名的普洱茶收藏家,手中藏有大量珍品,茶商纷纷高价来寻茶,陈永堂却依然故我,不卖。他反劝别人,现在的市场不正常,不要推波助澜。市场很快给了答案,当初涨得有多疯狂跌的就有多瘮人。人人谈普洱色变,彼时,有一大批追涨的人高价囤积普洱茶,资金链断裂后低价抛出,血本无归,有些人从此再无力回归市场。

    这时的陈永堂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重访此时冷冷清清的易武、布朗、巴达、南糯等普洱茶产区,收购大量抛售的精品茶原料,扩大仓储规模,部署生产制作双陈品牌高端普洱茶的战略。

    新闻链接: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刊名的《中华英才》半月刊,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时政类期刊。正式创刊于19891014日,创刊初期为双月刊,1991年起改为半月刊。正度8开,每月1日、16日在北京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至今已走过22年办刊历程,出版《中华英才》470期。又相继创刊了中华英才海外版和中华英才时尚版。

    【1】   【2】